2025年4月13日晚7点整,本学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第五期例会在11教205正式开始,朱晓伟老师、甘雄老师参加了本次例会,还有部分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也参与了本次例会中,会议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本次例会我们有幸听取了三位同学的精彩汇报。首先,蒲俊伟学长对主题为《Routes to momentary self-esteem in adolescence: Links with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s of liking and personality metaperceptions within social interactions》的文献进行了分享汇报。这篇文章探讨了青少年在初次社交互动中即时自尊的形成路径,重点分析了两种人际感知(元喜欢和他人感知的喜欢)的作用,以及人格元感知(元准确性和元积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元喜欢与即时自尊显著相关,而他人感知的喜欢则无显著关联。此外,元积极性通过元喜欢间接影响即时自尊,而元准确性无显著影响。 其次,夏领域学姐分享了主题为《Effects of Parent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Children's School Adaptation: An Intergenerational Persp....》的文献。文献主要探讨父母童年虐待对儿童学校适应的代际影响,以及良性嫉妒和恶意嫉妒的中介作用。结果部分显示,父母单独经历童年虐待均对儿童学校适应有负面影响,但共同作用时仅父亲的影响显著。中介效应方面,父亲通过儿童的良性嫉妒间接影响学校适应,母亲则通过 “母亲良性嫉妒→儿童良性嫉妒” 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汇报过后,夏领域学姐对自己的疑问—在文献中只有一个家庭系统理论支撑研究是否显得单薄向两位老师请教,朱晓伟老师和甘熊老师表示一个大理论支持实验是可以的。 最后,张泽学姐分享了主题为《Relational Attributions for Ones Own Resilience Predict ’ Compassion for Others》的文献。文章将自我韧性归因分为内部、关系性和情境性归因。通过 7 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自身韧性的归因方式与对他人同情心之间的关系,均发现关系性归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同情心。研究发现感激在关系性归因与同情心之间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 到此,本期例会圆满结束,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文献汇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