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洋)2025年4月8日19时00分至21时00分,第182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教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题为“文献分享汇报”。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郑雪艳老师、严磊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9名心理学研究生、20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孙艺同学主持。

首先,皮虹远同学对《智能变革中的不安:青年AI焦虑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这篇文献进行汇报。该文献介绍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引发青年群体对职业替代、学业压力及伦理风险的复合焦虑。研究显示,数字素养不足、技术威胁感知与信息超载共同加剧焦虑情绪,形成了双刃效应:部分青年借技术赋能实现自我提升,另一些青年则陷入了心理耗损与技术排斥。
同学们通过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研究不采用量化研究而采用质性研究?(2)扩充量表的维度可以从其他哪些方面进行考虑?(3)质性研究方法的现实作用是什么?

其次,钟艳琼同学对《掩码填空联系测验:在自然语言中测量命题》这篇文献进行了汇报。该研究基于BERT系列语言模型,原创了一种新方法——掩码填空联系测验,通过15项研究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各项心理测量学属性,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其能在群体层面有效测量自然语言中的复杂命题表征,包括预测事实联系、测量态度与偏见、捕捉社会刻板印象、追溯长时程社会文化变迁等。
同学们对汇报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1)BERT模型在研究中具体是如何操作的?(2)该模型的本土化效果如何?(3)该模型是否存在时效性?能否考察新的词语和研究问题?(4)BERT语言模型是否基于词嵌入技术发展?它和词嵌入的关系是什么?(5)研究提出的命题视角是否和传统的联想视角冲突?

最后,陈科同学对《亲密关系满意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项日记追踪研究》这篇文献进行汇报。该研究通过对104名大学生进行连续14天的日记法调查,构建多层中介模型,探讨了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状态真实自我的中介作用,其结果也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参会同学对该文献及汇报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1)假设三中的自变量是怎么设置的?(2)文献如何对恋爱及朋友的亲密关系进行区分?(3)日记法是如何实施的?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皮虹远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文献汇报详细认真,接着提出以下建议:(1)仔细思考量表制定、扩充量表维度的必要性;可以考虑其他的影响机制;(2)重视本文献的启发作用,多查找AI焦虑的相关变量和内在机制;(3)重点考虑本篇文献提出的新观点和填补的研究空白,进一步探索具体的研究方向。
针对钟艳琼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汇报PPT的制作很完善,汇报表达清晰,对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有深度。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掩码填空联系测验的本土化有待考量;(2)明确BERT模型是如何开展研究和计算语义概率的;(3)BERT模型的信效度和查询设计的信效度需要提前保证;(4)进一步弄清楚如何处理自然语言。
针对陈科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文献选择的价值性,同时也强调关注大学生的亲密关系现状。接着提出以下具体建议:(1)目录设置应清晰明确,演示文稿应注重图文并茂、突出重点;(2)适当简化汇报内容;(3)思考日记法应避免的干扰因素有哪些;(4)系统梳理文献的理论与现象,深入思考文章的理念。

本次例会主要由研究生同学进行文献分享汇报。参会的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提问,老师们也对汇报形式以及汇报内容进行了相关指导,勉励同学们增加阅读容量和提高阅读思考的能力。至此,第182期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