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阮雨晴 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第18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通讯员:阮雨晴)20254151900分至2100分,第183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题为“文献分享汇报”。参加本次例会的老师有甘进华老师和杨林川老师(三峡大学)。学生有6名心理学研究生、15名本科生科研助理。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臧欣爱同学主持。

首先,李雨田同学对《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双向关系:来自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的证据》这篇文献进行汇报(汇报PPT见附件一)。该文献介绍了感恩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 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 感恩与社会幸福感存在关联, 但缺乏因果性证据。本研究采用长期追踪法和日记法揭示了感恩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因果机制, 并提出了二者的螺旋上升双向影响模型。

同学们通过讨论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水平分别是如何测量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2)研究一和研究二的感恩问卷有什么不同?(3)长期追踪法如何控制潜在干扰变量的影响,如被试的流失。

其次,Annah同学对《儿童虐待的长期影响:检查适应不良认知的间接和交叉滞后途径情绪调节策略与内化问题》这篇文献进行了汇报(汇报PPT见附件二)。本研究调查了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长期影响,重点关注其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MCERS)以及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的关系。它探讨了双向关联,考察了性别差异,强调了这些因素随时间推移的复杂相互作用。

同学们对汇报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提出以下问题:(1)儿童期虐待和MCERS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吗?为什么?2)儿童虐待这一变量的测量条目有哪些?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李雨田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文献汇报讲解清晰,让听者有了比较详实的了解,接着提出以下建议:(1)社会幸福感和个人幸福感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社会幸福感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这篇文章研究的是社会幸福感和感恩的关系?(2)对于文章的审稿意见需要进一步阅读与学习,避免后期研究中遇到和作者同样的问题;(3)该文章于2023年发出,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但需要进一步了解感恩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

针对Annah同学的文献汇报,老师们首先肯定了其汇报PPT的制作很完善,汇报表达清晰,对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有深度。接着提出了以下建议:(1)对于该研究可以进行一个后续的跟进,所有童年虐待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思考其中有哪些调节变量可以改变不良影响?比如心理韧性等;(2)从研究跨度来看,该研究只在1.5年后对被试进行测量,但可能1.5年并未展现出童年经历的影响,所以需要考虑从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效度。   

本次例会主要由研究生同学进行文献分享汇报。参会的同学们热烈讨论,对本次汇报相关文献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老师们也对汇报形式以及汇报内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勉励同学们精读文献的同时积极阅读审稿意见和学会深度思考文章的创新性及其局限性。至此,第183期例会圆满结束,我们下周再聚!


版权所有 中国·永利(yl6809-VIP认证)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yl6809永利官网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