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

作者:刘晓琼 时间:2024-06-11 点击数:

(通讯员:刘晓琼)2024631900分至2100分,第162期社会心理学学术例会在11201室如期举行,本次例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参加本次例会的有郑雪艳老师、甘进华老师、杨林川老师以及12名心理学研究生、18名本科生科研助理以及3名大创成员。本次例会由本科生科研助理郭欣悦同学主持共包括两个环节:第一,本科生科研助理证书颁发仪式;第二,由谭静同学和魏文欣同学进行毕业论文中期预答辩,汇报的主题分别是《无效家庭情感环境对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及其研究对策》、《中国传统文化负面消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

在正式汇报前,由郑老师和甘老师为大四毕业生颁发本科生科研助理证书并合影留念。在此过程中,中心导师不仅对两位本科生科研助理在中心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对其工作中的责任心表示赞扬。同时两位同学分别讲述了自己一年以来在社心成长经历,并向中心各位导师表示由衷地感谢,最后祝愿长大社心越办越好。

由于当前初中生学习时间长、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学业倦怠,加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易产生各种身心问题,鲜有研究探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回应方式对孩子学业倦怠的影响。谭静同学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讨无效家庭情感环境与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与逆反心理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二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进行团体干预辅导降低其学业倦怠水平。本研究的发现不仅证明了无效家庭情感环境与初中生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还为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工作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当代青少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但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其中部分负面信息更是刻板的传播或片面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错误、有害或不利的方面基于此,魏文欣同学从社会认同威胁理论出发,探讨接触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中,研究一采用实验法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信息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及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干预法,通过对认知灵活性的团体辅导干预来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

在交流讨论环节李予慧同学对于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一结论提出了疑问,谭静同学对其提出的疑问出了解答,并表示该问题极具价值同时也会在后续研究中会进行完善。

在教师点评环节,针对谭静同学的汇报,老师们一方面肯定了选题的价值,另一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因进一步明确;(2)中介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加强;(3)研究模型是否成立;(4研究背景应更加丰富。

针对魏文欣同学的汇报,老师们一方面肯定了该同学团辅设计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其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2)进一步明确并清晰中国传统文化负面信息这一变量3)认知灵活性启动与否有待考究;(4规范使用CBT疗法。

例会是我们不断追求进步的坚实阶梯。正如古语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次的例会,都是向着我们的目标迈进的一小步。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大家积极讨论,交流学习,收获颇丰。期待着下周再次相聚,继续我们的学习和探索之旅。


版权所有 中国·永利(yl6809-VIP认证)官方网站-Made in China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学苑路1号yl6809永利官网东校区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189